乾成事的易出事
  幾年前,我應媒體人羅昌平之請,為他的《高官腐敗錄》一書作序時指出:“一兩個高官出事,應該是個人素質出了問題;三五個高官出事,或許是思想教育出了問題;十來個高官出事,可能是選人用人出了問題;幾十個高官出事,大約是監督體制出了問題;上百個高官出事,肯定是權力結構出了問題。”
  ——李永忠《能幹成事的,為何容易出事?》(10月31日《環球時報》)
  藝術與城市共存
  眾所周知,一個好的藝術展,不僅要把作品陳列出來,還要能夠實現與藝術家的對話。在中國,它可能還有另一層意思,就是讓藝術成為城市現代化的一部分。換句話說,就是要讓公共藝術融入城市,融入生活,使公共藝術不再被排斥在城市整體設計之外,不僅僅作為城市的點綴和裝飾。
  ——黃篤《藝術是城市現代化的一部分》(10月31日《人民日報》)
  碎片化閱讀無過
  人類有著與其他生物一樣的自我修複修正能力。智能化,快節奏,移動互聯網,是這個時代發展潮流,由此帶來的全方位改變必定要包含閱讀習慣的改變。順應趨勢,碎片化閱讀反倒是一種務實,既使閱讀量有所保證,也把閑碎時間盡可能地利用起來,甚至還有對煩躁心情的調節作用,處鬧市而不聞。
  ——朱煦《碎片化閱讀 拼圖式思考》(10月31日《人民日報海外版》)
  公捕公判何時休
  對於公捕公判的反法治本質,近年來早已被輿論普及過多次了。極而言之,說這是一種“有罪推定”思維下的羞辱刑並不為過,所謂震懾犯罪的那一點效果,根本與破壞法治的惡劣影響無法相比。而且,這種方式所強化的執法心理是:社會的安全穩定是建立在運動式執法、威懾式執法之上,而不是基於常態化、法治化的執法軌道。
  ——傅達林《“公捕公判”決策人該問責》(10月26日《京華時報》)
  讓球其實是假球
  時移世異,民眾越來越註重體育競技本身的樂趣,因而,對“讓球”的解讀必然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。因為,內定或者直接通過命令安排某人贏球和某人輸球,就是典型的“假球”。而假球,不管你出於什麼樣的目的,都有違競技體育的精神。
  ——肖良志《“讓球”真是乒乓軍團的“傳統”?》(10月31日《新京報》)   (原標題:一周評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d01cdem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